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这所职校,将非遗做“活”了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路小路

2020-08-04 10:03

分割线

湘绣大师刘爱云(右)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指导学生。资料图片

■职教奋进新时代 经验篇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这些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非遗项目甚至濒临消亡。

不过,因为一所职业院校的努力,这些非遗项目“活”了下来。这里所说的“活”,是指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相应产品还走向了市场,大受欢迎。

这所学校就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振兴一直是个难题,高职院校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也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是如何破解双重难题的?

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

改变传承模式,把非遗纳入教育体系

“非遗保护传承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责无旁贷。”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党委书记余克泉说,学校作为湖南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一直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使命,坚持“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培养。

湘绣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随着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湘绣也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人不愿从事刺绣,湘绣人才面临断层,再加上湘绣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影响,湘绣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了让偏居一隅的学校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决定担负起湘绣保护传承的重任。

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又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

学校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职教育,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项目引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经过10余年建设,湘绣专业培养了3000名高素质湘绣新传人。近3年,湘绣艺术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获奖80余项。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共评出“金牌绣女”20名,湖南工艺美院湘绣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占16名。毕业生中有4人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该校也因此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湘绣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原来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不仅是我担心,整个行业都担心。现在好了,湘绣后继有人,人才济济。”67岁的湘绣技能大师赵蓓瑛高兴地说。

与湘绣专业一样,该校先后开设了湘瓷、首饰、雕刻等非遗相关专业。目前,该校有23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校学生达到8000余人。

“不可能所有的非遗都开设专业,有些非遗是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课程等方式来传承。”余克泉说,学校引进刘爱云、黄永平、刘宗凡、粟田梅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成立湘绣、湘瓷、益阳小郁竹艺、花瑶挑花、侗族织锦、民族服饰、木雕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产品设计研发中心10个,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遗传承、产品研发等专门团队18个,覆盖了学校五大专业群。

非遗如何满足现代审美——

改变非遗传承形式,用改革提升生命力

传承人才培养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在当代,非遗为何没落了、生命力不强了?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应走进现代人生活中。”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校长陈鸿俊说,非遗一定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一定要生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才会有生命力,可以说,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让传统与现代融合,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创新,更是提到了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高度。学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为着眼点,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

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要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即非遗共享课程模块、非遗特色课程模块、非遗互选课程模块,“三模块”是“四能力”形成的载体,每一种关键能力形成都需要三模块课程共同发力。

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动态调整,变“死”课程为“活”课程。学校开发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等共享课程25门,“湘绣技法”“釉下五彩装饰”“竹制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课程33门,“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选讲”等互选课程26门。

“一方面,我们将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传统工艺,推进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蕴。”陈鸿俊介绍,湘绣专业、湘瓷专业已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刘潇女是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她告诉记者,为了传承保护首饰制作里的花丝工艺、錾刻等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课程里的设计和制作分别占50%。“50%的设计,是让首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刘潇女说,“50%的制作,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工艺,保护我们的特色文化。工艺是传统的,设计是现代的。”

在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新湘绣”“新湘瓷”等。近3年,师生共同设计创新湘绣320项、湘瓷426项、小郁竹艺75项、民族服饰106件(套),研发湘绣新技法6项、釉下五彩新工艺3项、小郁竹艺新技法2项,其中近400项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用,有效推动了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我们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很多企业老员工被震撼到了,作品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想象,他们想不到,湘绣还能这么绣;年纪轻轻的大学生,能够绣得这么好。”说起湘绣专业的创新,湘绣学院院长唐利群满是自豪。

如何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校企融合改变产业困局,在市场中找到非遗新生

欧瑞凡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个侗锦手艺传人,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从政府部门辞去公职,创办了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却没想到产品几乎无人问津,不过,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的帮助下,她打开了销路。她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外包装的设计,使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销售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对口帮扶国家级贫困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该县服装企业、土特产企业、工艺品公司、设计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推广等共性难题。

于是,学校共投资50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69个,组织教师为该县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包装设计等近620件套。还与通道县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组建21个研发团队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帮扶有力促进了通道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低端走向高端。

产业化、市场化是制约非遗保护传承的瓶颈问题,该校主动对接湖南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让非遗在产业化、市场化中赢得新生。

为了推进产教融合,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先后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湘绣研究所、湘绣城集团、湖南瓷艺堂等33家行业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湖南湘绣城集团合作投入近4亿元,在位于长沙的湖南工艺美术基地共建湘绣产业科教园,该园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集人才培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展示展销、成果转化、文化研究与教育体验、非遗保护传承等七大功能于一体。“湘绣产业科教园已成为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二级学院融进产业园区’。”该校副校长夏能权告诉记者。

同时,该校与益阳市政府共建了湖南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园区占地671亩,学校位于创意园的核心地带,与园区融为一体,形成了政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已完成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工艺美术馆等的建设,已遴选“印湘工社”等30支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意创业街。

夏能权告诉记者,产教融合推动了非遗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湖南湘绣龙头企业——湘绣研究所,新蕾部、新苗部两个大车间全部是我们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分项目分专业的创业孵化区、湖南工艺美术品设计研发中心、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等,打造师生筑梦—逐梦—圆梦的“众创梦工场”。

近3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68项;6900多名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意集市、作品展销会、美院微商城售卖会等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售卖课程作品近万件(套);66个学生非遗创业项目落地实施,1250名学生直接参与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突破3000人。

该校众创梦工场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并立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

实践者说

【管理者说】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克泉:

2006年,湖南省全面部署“文化强省”战略,并作出了“抢救保护和改造提升湘绣”的决策。我们以此为起点开设湘绣专业,并把成体系保护传承湖湘特色非遗、服务湖南工艺美术行业产业振兴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学校开设非遗类专业、课程,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群,成立相关学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

【教师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

作为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湘绣传承下去。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邀请我入校主持湘绣大师工作室,尽管当时已年过七旬,我仍不顾家人反对接受了邀请。1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新生代湘绣传承人,制约湘绣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也随之得到缓解。学校依托人才优势,将传统湘绣精髓与现代艺术设计、时尚审美融合,打造了“新湘绣”,引领湘绣产业升级换代,大步向前。

【学生说】

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广告设计专业2017级学生王玲芝:

刚来学校时,就常在展示橱窗里看到学长学姐们的毕业设计,很多融入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作品因此“活”了。如何用专业知识为传承非遗做些什么?如何让大众了解非遗?在我看来,学校很多专业都在回应这个问题。比如包装专业师生将侗族传统服饰的元素融入包装产品,让一些侗族村民的农产品显得更有特色从而获得更好的销路。希望更多老师和同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非遗变得更时尚,让更多人知道,让传统留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04日第1版

责编: 欧媚

审核: 欧媚

这所职校,将非遗做“活”了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路小路

2020-08-04 10:03

分割线

责编: 欧媚

审核: 欧媚

这所职校,将非遗做“活”了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路小路

2020-08-04 10:03

分割线

湘绣大师刘爱云(右)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指导学生。资料图片

■职教奋进新时代 经验篇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这些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非遗项目甚至濒临消亡。

不过,因为一所职业院校的努力,这些非遗项目“活”了下来。这里所说的“活”,是指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相应产品还走向了市场,大受欢迎。

这所学校就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振兴一直是个难题,高职院校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也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是如何破解双重难题的?

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

改变传承模式,把非遗纳入教育体系

“非遗保护传承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责无旁贷。”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党委书记余克泉说,学校作为湖南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一直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使命,坚持“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培养。

湘绣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随着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湘绣也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人不愿从事刺绣,湘绣人才面临断层,再加上湘绣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影响,湘绣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了让偏居一隅的学校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决定担负起湘绣保护传承的重任。

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又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

学校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职教育,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项目引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经过10余年建设,湘绣专业培养了3000名高素质湘绣新传人。近3年,湘绣艺术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获奖80余项。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共评出“金牌绣女”20名,湖南工艺美院湘绣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占16名。毕业生中有4人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该校也因此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湘绣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原来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不仅是我担心,整个行业都担心。现在好了,湘绣后继有人,人才济济。”67岁的湘绣技能大师赵蓓瑛高兴地说。

与湘绣专业一样,该校先后开设了湘瓷、首饰、雕刻等非遗相关专业。目前,该校有23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完整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在校学生达到8000余人。

“不可能所有的非遗都开设专业,有些非遗是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课程等方式来传承。”余克泉说,学校引进刘爱云、黄永平、刘宗凡、粟田梅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成立湘绣、湘瓷、益阳小郁竹艺、花瑶挑花、侗族织锦、民族服饰、木雕等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产品设计研发中心10个,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非遗传承、产品研发等专门团队18个,覆盖了学校五大专业群。

非遗如何满足现代审美——

改变非遗传承形式,用改革提升生命力

传承人才培养问题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还需要解决:在当代,非遗为何没落了、生命力不强了?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应走进现代人生活中。”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校长陈鸿俊说,非遗一定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一定要生活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才会有生命力,可以说,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让传统与现代融合,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创新,更是提到了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高度。学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为着眼点,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

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要求,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即非遗共享课程模块、非遗特色课程模块、非遗互选课程模块,“三模块”是“四能力”形成的载体,每一种关键能力形成都需要三模块课程共同发力。

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动态调整,变“死”课程为“活”课程。学校开发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等共享课程25门,“湘绣技法”“釉下五彩装饰”“竹制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课程33门,“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选讲”等互选课程26门。

“一方面,我们将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传统工艺,推进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蕴。”陈鸿俊介绍,湘绣专业、湘瓷专业已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刘潇女是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她告诉记者,为了传承保护首饰制作里的花丝工艺、錾刻等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课程里的设计和制作分别占50%。“50%的设计,是让首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刘潇女说,“50%的制作,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工艺,保护我们的特色文化。工艺是传统的,设计是现代的。”

在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新湘绣”“新湘瓷”等。近3年,师生共同设计创新湘绣320项、湘瓷426项、小郁竹艺75项、民族服饰106件(套),研发湘绣新技法6项、釉下五彩新工艺3项、小郁竹艺新技法2项,其中近400项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用,有效推动了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我们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很多企业老员工被震撼到了,作品完全颠覆了他们的想象,他们想不到,湘绣还能这么绣;年纪轻轻的大学生,能够绣得这么好。”说起湘绣专业的创新,湘绣学院院长唐利群满是自豪。

如何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校企融合改变产业困局,在市场中找到非遗新生

欧瑞凡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个侗锦手艺传人,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从政府部门辞去公职,创办了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却没想到产品几乎无人问津,不过,在湖南工艺美术职院的帮助下,她打开了销路。她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外包装的设计,使产品一下子上了档次,销售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5年以来,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对口帮扶国家级贫困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该县服装企业、土特产企业、工艺品公司、设计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推广等共性难题。

于是,学校共投资50万元,立项校级产业扶贫项目69个,组织教师为该县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包装设计等近620件套。还与通道县15家民族工艺品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组建21个研发团队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帮扶有力促进了通道企业产品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低端走向高端。

产业化、市场化是制约非遗保护传承的瓶颈问题,该校主动对接湖南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让非遗在产业化、市场化中赢得新生。

为了推进产教融合,该校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先后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湘绣研究所、湘绣城集团、湖南瓷艺堂等33家行业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湖南湘绣城集团合作投入近4亿元,在位于长沙的湖南工艺美术基地共建湘绣产业科教园,该园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集人才培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展示展销、成果转化、文化研究与教育体验、非遗保护传承等七大功能于一体。“湘绣产业科教园已成为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二级学院融进产业园区’。”该校副校长夏能权告诉记者。

同时,该校与益阳市政府共建了湖南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园区占地671亩,学校位于创意园的核心地带,与园区融为一体,形成了政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已完成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工艺美术馆等的建设,已遴选“印湘工社”等30支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意创业街。

夏能权告诉记者,产教融合推动了非遗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湖南湘绣龙头企业——湘绣研究所,新蕾部、新苗部两个大车间全部是我们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激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大学生创意创业街、分项目分专业的创业孵化区、湖南工艺美术品设计研发中心、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等,打造师生筑梦—逐梦—圆梦的“众创梦工场”。

近3年,该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68项;6900多名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意集市、作品展销会、美院微商城售卖会等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售卖课程作品近万件(套);66个学生非遗创业项目落地实施,1250名学生直接参与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突破3000人。

该校众创梦工场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并立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

实践者说

【管理者说】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余克泉:

2006年,湖南省全面部署“文化强省”战略,并作出了“抢救保护和改造提升湘绣”的决策。我们以此为起点开设湘绣专业,并把成体系保护传承湖湘特色非遗、服务湖南工艺美术行业产业振兴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学校开设非遗类专业、课程,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群,成立相关学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

【教师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

作为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湘绣传承下去。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邀请我入校主持湘绣大师工作室,尽管当时已年过七旬,我仍不顾家人反对接受了邀请。1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新生代湘绣传承人,制约湘绣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也随之得到缓解。学校依托人才优势,将传统湘绣精髓与现代艺术设计、时尚审美融合,打造了“新湘绣”,引领湘绣产业升级换代,大步向前。

【学生说】

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广告设计专业2017级学生王玲芝:

刚来学校时,就常在展示橱窗里看到学长学姐们的毕业设计,很多融入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作品因此“活”了。如何用专业知识为传承非遗做些什么?如何让大众了解非遗?在我看来,学校很多专业都在回应这个问题。比如包装专业师生将侗族传统服饰的元素融入包装产品,让一些侗族村民的农产品显得更有特色从而获得更好的销路。希望更多老师和同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非遗变得更时尚,让更多人知道,让传统留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04日第1版

责编: 欧媚

审核: 欧媚

这所职校,将非遗做“活”了

-

分割线

责编: 欧媚

审核: 欧媚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