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师徒结对为新教师找到成长“捷径”

中国教育报 邱金兰

2021-01-10 11:29

分割线

我园刚开办5年,园里不足3年教龄的新教师占2/3,教研经验非常薄弱。作为分管教研的业务副园长,如何带领这些新教师走上教研之路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

我们发现,新教师热情好学、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实践经验少、教学技能弱。虽然我园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一次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活动中,我突然意识到:能否利用本园老教师的优势,以“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的模式,让新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这种携手互助的模式,终于让新教师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制定了师徒结对方案。我对全园教师的学历、资历、职称、教学技能等方面做了调研。经过园务组教师的多次讨论,最后决定,一级教师和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为师傅,二级、三级教师和任教不足10年的教师为徒弟(以下称青年教师),按新老教师的配比,一个师傅带三到四个徒弟。

开放游戏,师傅现场指导

我们在观摩教学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最缺乏的是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如小张老师组织民间竞技游戏“划竹排”时,竹排卡住划不动了,幼儿在大声喊叫,小张老师站在原地手足无措。也有些青年教师能捕捉到游戏中的问题,但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如“客家童玩区”的“打弹珠”游戏,一些幼儿“打弹珠”失败了。在分析环结,青年教师林老师能用白描的方法完整描述幼儿的游戏过程,但对幼儿失败的原因、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说不出所以然。还有些青年教师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但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如编织区的幼儿,毛线颜色搭配单一、图案简单,带班青年教师李老师完全不懂用语言引导幼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请师傅每周开放一次实验班游戏观摩活动,青年教师观摩活动后进行提问,师傅现场为青年教师答疑解难,解决游戏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以课题“客家民间游戏区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研究”为例。“巧手区”的幼儿对刺绣非常感兴趣,可在穿针这个环节遇到了问题。俊铭说:“这根针怎么一直穿不了线呢?”他小声嘀咕着,但小手也没停下。一会儿把毛线的一头揉一揉,可是越揉,毛线就越像刺猬,细毛也越来越多,而且长长软软的,怎么也穿不进去。他又用剪刀把毛线剪齐,可是手一碰到,毛线又张开了,还是穿不进去。这时,俊铭找到小林老师(青年教师)帮忙,其他幼儿看到也围了过来,小林老师一个接一个帮幼儿穿线,忙得不亦乐乎。

小林老师该不该帮幼儿穿线?怎么帮?观摩结束后,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一定要帮幼儿穿好线,不然无法进行活动。老教师则认为,不能代替幼儿穿线,应该引导幼儿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这就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不同。新教师教学经验少,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所以主张直接给幼儿答案。老教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所以主张不仅要教给幼儿知识,更要让幼儿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轮辩论,最后大家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引导幼儿将毛线放到嘴巴里舔一舔,把线弄湿;投放一些绘画小纸张,把线缠绕在纸条上一起穿;投放穿针器;换细线。

这样的观摩研讨,新教师是最大受益者,不仅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得到提高,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设计、组织、推进游戏的素养。

线上沙龙,随时随地解决困惑

为了让教师有问题随时解决,我们建立了“课题微信群”,由课题组的徒弟提出问题串,师傅利用空闲时间上线发表见解,开展有效、有序的研讨。

比如,一位青年教师一直有个困惑:幼儿游戏时教师到底该不该介入?何时介入?对于这种共性问题,我们就在微信群讨论,让大家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教师的介入智慧。

经过大家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初步意见: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游戏难以玩下去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矛盾,要修改游戏规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有危险发生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微信沙龙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微信群里以聊天的形式开展,能较快地解决问题。青年教师小连在年终课题教研分享会上说道:“我在课题微信沙龙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学到了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教育经验、教学策略,我的教研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视频分析,学会精准聚焦问题

为了让青年教师观察能力得到较快提升,课题教研活动中还增加了“视频观察解析”环节,目的是将问题聚焦,帮助青年教师厘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提出与幼儿发展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教研活动中,师傅负责收集有代表性的视频,青年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中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价幼儿的素质、能力、合作精神等。

如在“跳长绳”录像剖析中,每位教师都能非常直观地看到,摇绳的两个幼儿身高差异大,动作不统一、不协调,导致跳绳的幼儿踩绳子。于是,大家围绕为什么要开展跳绳活动、如何提高幼儿跳长绳技巧开展了研讨。

青年教师黄老师提出:跳绳活动对幼儿动作发展有很大帮助,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跳长绳首先要学习摇绳,然后从慢节奏开始和着节拍跳,后期可以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提高幼儿兴趣,同时跳长绳需要幼儿互相合作和鼓励。

视频观察解析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对如何观察幼儿行为,如何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青年教师倩倩对幼儿观察一段时间后提出:班上的小男孩文冰对缝沙包情有独钟,动作娴熟、耐心细致。一个多月来每天的区角活动,文冰不玩其他区域,就在缝沙包,怎么引导都没用,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文冰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手工缝纫师,文冰从小看奶奶缝衣服,对手工缝纫很感兴趣,并说要像奶奶一样成为缝纫师。可见幼儿行为是有原因的,观察幼儿要细致、系统,对幼儿评价要客观、公正。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实践中,新教师找到了成长“捷径”,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快速成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不断得到升华,幼儿园里呈现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作者:邱金兰,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南幼儿园)

责编: 黄鹏举

审核: 黄鹏举

师徒结对为新教师找到成长“捷径”

中国教育报 邱金兰

2021-01-10 11:29

分割线

责编: 黄鹏举

审核: 黄鹏举

师徒结对为新教师找到成长“捷径”

中国教育报 邱金兰

2021-01-10 11:29

分割线

我园刚开办5年,园里不足3年教龄的新教师占2/3,教研经验非常薄弱。作为分管教研的业务副园长,如何带领这些新教师走上教研之路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

我们发现,新教师热情好学、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实践经验少、教学技能弱。虽然我园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一次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活动中,我突然意识到:能否利用本园老教师的优势,以“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的模式,让新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这种携手互助的模式,终于让新教师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制定了师徒结对方案。我对全园教师的学历、资历、职称、教学技能等方面做了调研。经过园务组教师的多次讨论,最后决定,一级教师和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为师傅,二级、三级教师和任教不足10年的教师为徒弟(以下称青年教师),按新老教师的配比,一个师傅带三到四个徒弟。

开放游戏,师傅现场指导

我们在观摩教学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最缺乏的是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如小张老师组织民间竞技游戏“划竹排”时,竹排卡住划不动了,幼儿在大声喊叫,小张老师站在原地手足无措。也有些青年教师能捕捉到游戏中的问题,但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如“客家童玩区”的“打弹珠”游戏,一些幼儿“打弹珠”失败了。在分析环结,青年教师林老师能用白描的方法完整描述幼儿的游戏过程,但对幼儿失败的原因、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说不出所以然。还有些青年教师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但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如编织区的幼儿,毛线颜色搭配单一、图案简单,带班青年教师李老师完全不懂用语言引导幼儿。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请师傅每周开放一次实验班游戏观摩活动,青年教师观摩活动后进行提问,师傅现场为青年教师答疑解难,解决游戏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以课题“客家民间游戏区中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研究”为例。“巧手区”的幼儿对刺绣非常感兴趣,可在穿针这个环节遇到了问题。俊铭说:“这根针怎么一直穿不了线呢?”他小声嘀咕着,但小手也没停下。一会儿把毛线的一头揉一揉,可是越揉,毛线就越像刺猬,细毛也越来越多,而且长长软软的,怎么也穿不进去。他又用剪刀把毛线剪齐,可是手一碰到,毛线又张开了,还是穿不进去。这时,俊铭找到小林老师(青年教师)帮忙,其他幼儿看到也围了过来,小林老师一个接一个帮幼儿穿线,忙得不亦乐乎。

小林老师该不该帮幼儿穿线?怎么帮?观摩结束后,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一定要帮幼儿穿好线,不然无法进行活动。老教师则认为,不能代替幼儿穿线,应该引导幼儿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这就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不同。新教师教学经验少,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所以主张直接给幼儿答案。老教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所以主张不仅要教给幼儿知识,更要让幼儿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轮辩论,最后大家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引导幼儿将毛线放到嘴巴里舔一舔,把线弄湿;投放一些绘画小纸张,把线缠绕在纸条上一起穿;投放穿针器;换细线。

这样的观摩研讨,新教师是最大受益者,不仅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得到提高,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设计、组织、推进游戏的素养。

线上沙龙,随时随地解决困惑

为了让教师有问题随时解决,我们建立了“课题微信群”,由课题组的徒弟提出问题串,师傅利用空闲时间上线发表见解,开展有效、有序的研讨。

比如,一位青年教师一直有个困惑:幼儿游戏时教师到底该不该介入?何时介入?对于这种共性问题,我们就在微信群讨论,让大家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教师的介入智慧。

经过大家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初步意见: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游戏难以玩下去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矛盾,要修改游戏规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有危险发生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微信沙龙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微信群里以聊天的形式开展,能较快地解决问题。青年教师小连在年终课题教研分享会上说道:“我在课题微信沙龙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学到了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教育经验、教学策略,我的教研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视频分析,学会精准聚焦问题

为了让青年教师观察能力得到较快提升,课题教研活动中还增加了“视频观察解析”环节,目的是将问题聚焦,帮助青年教师厘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提出与幼儿发展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教研活动中,师傅负责收集有代表性的视频,青年教师通过观看视频中幼儿的游戏情况,评价幼儿的素质、能力、合作精神等。

如在“跳长绳”录像剖析中,每位教师都能非常直观地看到,摇绳的两个幼儿身高差异大,动作不统一、不协调,导致跳绳的幼儿踩绳子。于是,大家围绕为什么要开展跳绳活动、如何提高幼儿跳长绳技巧开展了研讨。

青年教师黄老师提出:跳绳活动对幼儿动作发展有很大帮助,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跳长绳首先要学习摇绳,然后从慢节奏开始和着节拍跳,后期可以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提高幼儿兴趣,同时跳长绳需要幼儿互相合作和鼓励。

视频观察解析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对如何观察幼儿行为,如何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青年教师倩倩对幼儿观察一段时间后提出:班上的小男孩文冰对缝沙包情有独钟,动作娴熟、耐心细致。一个多月来每天的区角活动,文冰不玩其他区域,就在缝沙包,怎么引导都没用,为什么会这样?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文冰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手工缝纫师,文冰从小看奶奶缝衣服,对手工缝纫很感兴趣,并说要像奶奶一样成为缝纫师。可见幼儿行为是有原因的,观察幼儿要细致、系统,对幼儿评价要客观、公正。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实践中,新教师找到了成长“捷径”,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快速成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不断得到升华,幼儿园里呈现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作者:邱金兰,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南幼儿园)

责编: 黄鹏举

审核: 黄鹏举

师徒结对为新教师找到成长“捷径”

-

分割线

责编: 黄鹏举

审核: 黄鹏举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