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沈珺:建设“教育理想国”

中国教育报 任朝霞

2020-07-22 13:39

分割线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校长沈珺跟孩子们一起参加少代会。冯晓宇 摄    童年即未来,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感到幸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我们一直在努力创建一所“易学、易教、易融”的学校,用现代化的手段承载起教育最原始的模样,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快乐社区,成为教师实现梦想的精神家园,成为家长、社区、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理想国”。

——沈珺

小档案:

沈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校长,教育部第二批名校长领航班学员,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1999年,沈珺来到位于城郊接合部的蔷薇小学(下文简称“蔷薇”),校门前的小路泥泞坎坷,空置了近三年的校园杂草丛生。三年后,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重担,成为新校长。

2014年,受闵行区教育局委托,蔷薇在“上海晶城”大型经济适用房项目基地建起了新校区。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在上海闵行区大型居住社区浦江基地浦锦街道成立,沈珺兼任校长。

每一次,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每一次,她都不负重托。

20多年来,沈珺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了一条普通公办学校走向“家门口好学校”的蜕变之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关注教师的发展;最正确的事情,便是做任何决定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最关键的事情,是面向未来的不懈探索。”她说。

组团自教育

推动教师发展

2013年10月21日,致力于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公益组织“美丽世界(Teach for All)”项目团队成员到访蔷薇,随行的还有《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和“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令国际友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这里找到了“上海获得PISA成绩第一的秘密”。弗里德曼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上海的秘密》,把这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蔷薇小学,展示在了国际舞台上。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走进国际视野,似乎来得太突然,但对于这所学校,其实也是必然。沈珺介绍:“蔷薇的老师每周都将70%的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的时间用在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学技能上。”蔷薇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沃土。

这所由村校改建的学校,发展之初便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没有一人,50岁以上的老教师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八成。希望在哪里?沈珺把“宝”押在了教师发展上。在沈珺看来,每位教师都有生长的自我需求和“绽放”的原动力,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土壤和养分。而对于蔷薇这样的薄弱校,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组团发展“自教育”。

“依靠团队建设来促成学校发展”,最初的正确选择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学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师德修养培养共同体、班主任育德能力提升共同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乃至修身养性共同体,等等。有了合作共同体,学校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迫切问题,都会有多层面的共同研讨和针对性的探索落实。

“而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沈珺说,掌控七寸、张弛有度,是校长管理中应持的态度与策略。在推动教师发展的进程中,校长需要清楚目标,对于实现路径要尽量放大空间,吸引中层团队、教研团队、教师个体等逐层完善细化。在“共事”的同时适时“共情”,放任发展,做好调度是智慧校长的角色定位。

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有一面墙上贴着每一年进校的教师照片,每次有客人来,沈珺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教师们的特长。经过十几年的深耕,教师团队成了学校的灵魂。职初教师、胜任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品牌型教师……学校教师发展部制定的《教师发展三年规划》,为每位在校教师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培训重点和进度安排。每学年梳理的“校本问题”,成了所有教师共同体的研讨主题。随着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组团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在新校区、新学校的建设中,“老团队带新团队”也成了沈珺得以勇敢前行的法宝。

守护孩子幸福

焕发师生生命自觉

“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守护每个孩子的幸福是教育的永恒使命。”这句话是沈珺走上教师岗位时认定的教育信条,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从未改变。无论是站在杂草丛生的新校园,还是走向面向世界的新舞台,无论是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孩子们的企盼,还是面对新型社区众多家长的新期盼,这句熟悉的话都会从心底响起。

2001年,刚刚走上正轨的蔷薇,接管了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弘梅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一下子提高很多,校园里充斥着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质疑,甚至出现了本地生源流失的窘境。

面对压力,沈珺非常坚定,坚持用温暖的臂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儿童,建立了“手拉手少先队联合大队”,让两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参加升旗仪式,一起参加鼓号队,班级“手拉手”一起开展活动,一做就是八年。

“正是因为和弘梅学校长达八年的手拉手,才能积淀下蔷薇的精神:努力、包容、奉献。”沈珺说,两所学校学生之间的特色差异成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确立了“以德立校”的办学思路,在互动融合的少先队活动中,促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2014年,蔷薇小学晶城校区开办,有了新的空间。沈珺决定将育人理念、育德模式和环境布置融合起来。坚持了10年的“红领巾信用社”项目,深受学生喜欢,孩子们可以用好习惯和好品德,兑换心仪的愿望和课程。来到新校区,这一项目不断创新发展,一个个满足学生心愿的创意不断产生:学生食堂与学生午餐自主管理衔接,走廊与学生安全教育、自然拓展课程整合,等等。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基于学生思维的创生,才能焕发师生生命体的自觉,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沈珺说。

“老师,蔷薇还可以入药。”学生的一句话激发了沈珺的新想法:如果在“心愿农场”里种植一些药用植物,孩子们就可以便捷地学习中医药文化了。很快,校园里种满了各种药用植物,建起了中医药创新实验室。老师们开发了中医药文化校本特色课程,还编辑出版了《微微本草》AR(增强现实技术)本草科普读本。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逐渐生根发芽。2017年6月,学校有了新校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

数字化探索

创造教育未来

“对不起,对不起,让大家那么辛苦……”话没说完,校长沈珺哽咽起来,台下一片寂静。2009年,学校的一个故事分享会上,负责学校数字化项目的陆勤老师回忆起一年来做电子书包的艰难,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深深地触动着。

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薄弱的问题,蔷薇小学成为上海市22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之一。本着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的理念,沈珺从一开始就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是要培养单个信息技术非常强的专业老师,而是要全员参与、整体转型。

那段日子真的是黑暗的,大家对“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都十分陌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每周都有技术的培训、专家的培训,还有校本的研修,几乎每位老师都要忙到天黑才回家,甚至一些人常常要工作到凌晨。

开端虽难,但脚步没有停止,因为大家坚信这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实验校项目结束之后,蔷薇成为“闵行区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学校”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开启了数字化校园探索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10年来,学校不断依托新的项目、课题,开展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变革试验、开启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与课程及评价的创新研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应用工具“魔法棒”,并成功申请了相关专利。

数字化应用最终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十多年的探索让数字化教学在蔷薇成为常态。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后,各中小学校统一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蔷薇的师生没有遇到一点障碍,还在自主化学习方面开展了新的探索。

前不久,蔷薇小学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信息化标杆实验校,同时入选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场景的试点工程,成为全市入选名单中的唯一一所小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沈珺兴致勃勃地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未来教育带来无限可能。”

“未来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社区融入型的,未来学校是生态的、人本的、创新的,一定充满着爱和自由,是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天地。”沈珺说。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沈珺:建设“教育理想国”

中国教育报 任朝霞

2020-07-22 13:39

分割线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沈珺:建设“教育理想国”

中国教育报 任朝霞

2020-07-22 13:39

分割线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校长沈珺跟孩子们一起参加少代会。冯晓宇 摄    童年即未来,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感到幸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我们一直在努力创建一所“易学、易教、易融”的学校,用现代化的手段承载起教育最原始的模样,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快乐社区,成为教师实现梦想的精神家园,成为家长、社区、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理想国”。

——沈珺

小档案:

沈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校长,教育部第二批名校长领航班学员,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1999年,沈珺来到位于城郊接合部的蔷薇小学(下文简称“蔷薇”),校门前的小路泥泞坎坷,空置了近三年的校园杂草丛生。三年后,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重担,成为新校长。

2014年,受闵行区教育局委托,蔷薇在“上海晶城”大型经济适用房项目基地建起了新校区。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在上海闵行区大型居住社区浦江基地浦锦街道成立,沈珺兼任校长。

每一次,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每一次,她都不负重托。

20多年来,沈珺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了一条普通公办学校走向“家门口好学校”的蜕变之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关注教师的发展;最正确的事情,便是做任何决定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学生;最关键的事情,是面向未来的不懈探索。”她说。

组团自教育

推动教师发展

2013年10月21日,致力于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公益组织“美丽世界(Teach for All)”项目团队成员到访蔷薇,随行的还有《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和“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令国际友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在这里找到了“上海获得PISA成绩第一的秘密”。弗里德曼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上海的秘密》,把这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蔷薇小学,展示在了国际舞台上。

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走进国际视野,似乎来得太突然,但对于这所学校,其实也是必然。沈珺介绍:“蔷薇的老师每周都将70%的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的时间用在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学技能上。”蔷薇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沃土。

这所由村校改建的学校,发展之初便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没有一人,50岁以上的老教师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八成。希望在哪里?沈珺把“宝”押在了教师发展上。在沈珺看来,每位教师都有生长的自我需求和“绽放”的原动力,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土壤和养分。而对于蔷薇这样的薄弱校,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组团发展“自教育”。

“依靠团队建设来促成学校发展”,最初的正确选择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学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同体:师德修养培养共同体、班主任育德能力提升共同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乃至修身养性共同体,等等。有了合作共同体,学校发展中遇到的每一个迫切问题,都会有多层面的共同研讨和针对性的探索落实。

“而作为校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沈珺说,掌控七寸、张弛有度,是校长管理中应持的态度与策略。在推动教师发展的进程中,校长需要清楚目标,对于实现路径要尽量放大空间,吸引中层团队、教研团队、教师个体等逐层完善细化。在“共事”的同时适时“共情”,放任发展,做好调度是智慧校长的角色定位。

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有一面墙上贴着每一年进校的教师照片,每次有客人来,沈珺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教师们的特长。经过十几年的深耕,教师团队成了学校的灵魂。职初教师、胜任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品牌型教师……学校教师发展部制定的《教师发展三年规划》,为每位在校教师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培训重点和进度安排。每学年梳理的“校本问题”,成了所有教师共同体的研讨主题。随着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组团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在新校区、新学校的建设中,“老团队带新团队”也成了沈珺得以勇敢前行的法宝。

守护孩子幸福

焕发师生生命自觉

“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守护每个孩子的幸福是教育的永恒使命。”这句话是沈珺走上教师岗位时认定的教育信条,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从未改变。无论是站在杂草丛生的新校园,还是走向面向世界的新舞台,无论是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孩子们的企盼,还是面对新型社区众多家长的新期盼,这句熟悉的话都会从心底响起。

2001年,刚刚走上正轨的蔷薇,接管了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弘梅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一下子提高很多,校园里充斥着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质疑,甚至出现了本地生源流失的窘境。

面对压力,沈珺非常坚定,坚持用温暖的臂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儿童,建立了“手拉手少先队联合大队”,让两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参加升旗仪式,一起参加鼓号队,班级“手拉手”一起开展活动,一做就是八年。

“正是因为和弘梅学校长达八年的手拉手,才能积淀下蔷薇的精神:努力、包容、奉献。”沈珺说,两所学校学生之间的特色差异成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确立了“以德立校”的办学思路,在互动融合的少先队活动中,促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2014年,蔷薇小学晶城校区开办,有了新的空间。沈珺决定将育人理念、育德模式和环境布置融合起来。坚持了10年的“红领巾信用社”项目,深受学生喜欢,孩子们可以用好习惯和好品德,兑换心仪的愿望和课程。来到新校区,这一项目不断创新发展,一个个满足学生心愿的创意不断产生:学生食堂与学生午餐自主管理衔接,走廊与学生安全教育、自然拓展课程整合,等等。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基于学生思维的创生,才能焕发师生生命体的自觉,实现育人的终极目标。”沈珺说。

“老师,蔷薇还可以入药。”学生的一句话激发了沈珺的新想法:如果在“心愿农场”里种植一些药用植物,孩子们就可以便捷地学习中医药文化了。很快,校园里种满了各种药用植物,建起了中医药创新实验室。老师们开发了中医药文化校本特色课程,还编辑出版了《微微本草》AR(增强现实技术)本草科普读本。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逐渐生根发芽。2017年6月,学校有了新校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

数字化探索

创造教育未来

“对不起,对不起,让大家那么辛苦……”话没说完,校长沈珺哽咽起来,台下一片寂静。2009年,学校的一个故事分享会上,负责学校数字化项目的陆勤老师回忆起一年来做电子书包的艰难,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深深地触动着。

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薄弱的问题,蔷薇小学成为上海市22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之一。本着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的理念,沈珺从一开始就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是要培养单个信息技术非常强的专业老师,而是要全员参与、整体转型。

那段日子真的是黑暗的,大家对“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都十分陌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每周都有技术的培训、专家的培训,还有校本的研修,几乎每位老师都要忙到天黑才回家,甚至一些人常常要工作到凌晨。

开端虽难,但脚步没有停止,因为大家坚信这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实验校项目结束之后,蔷薇成为“闵行区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学校”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开启了数字化校园探索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10年来,学校不断依托新的项目、课题,开展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变革试验、开启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与课程及评价的创新研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应用工具“魔法棒”,并成功申请了相关专利。

数字化应用最终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十多年的探索让数字化教学在蔷薇成为常态。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后,各中小学校统一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蔷薇的师生没有遇到一点障碍,还在自主化学习方面开展了新的探索。

前不久,蔷薇小学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信息化标杆实验校,同时入选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场景的试点工程,成为全市入选名单中的唯一一所小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沈珺兴致勃勃地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未来教育带来无限可能。”

“未来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社区融入型的,未来学校是生态的、人本的、创新的,一定充满着爱和自由,是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天地。”沈珺说。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沈珺:建设“教育理想国”

-

分割线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