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从国家公祭仪式中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教育报 王石川

2020-12-15 12:52

分割线

今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国旗下半旗,包括南京大中小学学生代表在内的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肃立。南京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国家公祭仪式每年都会举行。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以国之名举行公祭,具有双重深意。一是缅怀,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二是祈愿,表达中国人民祈愿和平、维护和平的庄严立场,表达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今年的国家公祭仪式,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83名南京中学生重读《和平宣言》:“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日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由中学生重读《和平宣言》,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仪式,而是充满深沉寄寓的设计,即告诉青少年一定要铭记历史,永远不能淡忘国耻,不能忘记日军悍然侵入南京城屠戮30多万同胞的累累罪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认为,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即便这种传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故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国耻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中宣部和教育部曾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新生教育、入学教育的契机,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为主题,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近年来,这种活动已经制度化,实施效果显著。

犹记几年前,在“开学第一课”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讲述她遭受日寇伤害和亲眼看到日军暴行的历史事实,并现场展示了三道疤痕,令无数人动容。当青少年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除了能不忘国耻,更能激发出爱国热情。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心中牢牢扎根。显然,抓住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等重要节点,创新方式方法,广大青少年才能更自觉地生发出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需要厘清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并非延续仇恨,更不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青少年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用正确的价值观滋养青少年,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是唤起每一个青少年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让他们知道和平是需要争取的,是需要维护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就难以有力捍卫和平;如果不勤奋学习,就不可能建设强大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青少年扎实培养爱国之情,才能将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为维护和平提供强大支撑。

“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这是每个正义之士的期待和坚守。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接过历史的交接棒,他们有开阔眼界,更有求实之心,他们清楚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并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南京一名参与朗诵《和平宣言》的中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到那些历史画面,祖辈的经历,想到国家遭受的苦难,就觉得我们后辈有责任把这段记忆传承下去。”在祭忆中奋发,强我中华,正是中华儿女的新时代使命。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 刘亦凡

审核: 刘亦凡

从国家公祭仪式中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教育报 王石川

2020-12-15 12:52

分割线

责编: 刘亦凡

审核: 刘亦凡

从国家公祭仪式中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教育报 王石川

2020-12-15 12:52

分割线

今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国旗下半旗,包括南京大中小学学生代表在内的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肃立。南京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国家公祭仪式每年都会举行。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以国之名举行公祭,具有双重深意。一是缅怀,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二是祈愿,表达中国人民祈愿和平、维护和平的庄严立场,表达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今年的国家公祭仪式,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83名南京中学生重读《和平宣言》:“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日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由中学生重读《和平宣言》,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仪式,而是充满深沉寄寓的设计,即告诉青少年一定要铭记历史,永远不能淡忘国耻,不能忘记日军悍然侵入南京城屠戮30多万同胞的累累罪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认为,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即便这种传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故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国耻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中宣部和教育部曾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新生教育、入学教育的契机,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为主题,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近年来,这种活动已经制度化,实施效果显著。

犹记几年前,在“开学第一课”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讲述她遭受日寇伤害和亲眼看到日军暴行的历史事实,并现场展示了三道疤痕,令无数人动容。当青少年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除了能不忘国耻,更能激发出爱国热情。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心中牢牢扎根。显然,抓住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等重要节点,创新方式方法,广大青少年才能更自觉地生发出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需要厘清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并非延续仇恨,更不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青少年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用正确的价值观滋养青少年,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对青少年进行国耻教育,是唤起每一个青少年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让他们知道和平是需要争取的,是需要维护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就难以有力捍卫和平;如果不勤奋学习,就不可能建设强大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青少年扎实培养爱国之情,才能将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为维护和平提供强大支撑。

“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这是每个正义之士的期待和坚守。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接过历史的交接棒,他们有开阔眼界,更有求实之心,他们清楚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并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南京一名参与朗诵《和平宣言》的中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到那些历史画面,祖辈的经历,想到国家遭受的苦难,就觉得我们后辈有责任把这段记忆传承下去。”在祭忆中奋发,强我中华,正是中华儿女的新时代使命。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 刘亦凡

审核: 刘亦凡

从国家公祭仪式中汲取奋进力量

-

分割线

责编: 刘亦凡

审核: 刘亦凡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