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周君力:人人发展学校才发展

中国教育报 熊杰

2020-06-24 13:54

分割线

...

校长周君力在进行家访。陈毅敏 供图    如果每名师生都有发展,都刻苦,都上进,学校还有什么理由发展不好?

——周君力

小档案:

周君力,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人大代表。曾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劳动者”等荣誉,是福建省名校长(首批)、优秀校长和厦门市特级校长(首批)。

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下文简称“厦门六中”)到第一中学(下文简称“厦门一中”),周君力当了20多年校长。他说:“当校长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人,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二是立业,营造一种文化,建好一套制度,带好一支队伍,让教师发展好,让学校发展好。当人人觉得有奔头,学校怎么会发展不好?”

创造创新为发展而教育

“学校里每一个级别的职务我都干过。”周君力说。1980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接着先后担任班主任、年段长、政教处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不同岗位工作,于2000年1月成为厦门六中校长。

1998年,厦门六中刚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此时,学校办学基础还较薄弱,没有好的生源,发展动力不足。周君力选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展了“创造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使六中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成为厦门一所名校。

刚刚进入新千年时,六中的高中和初中还在同一个校区办学,了解到市民对优质高中资源的需求强烈,经充分准备,周君力提出六中与厦门东渡中学合并,随后成为厦门第一个提出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思路的校长,并于2003年使之得以实施。2004年,学校以较高分数通过市级验收,成为厦门第一所市级示范高中。

高中初中分离办学后,周君力提出打造“明天的学校”的目标,短短几年,厦门六中征地扩建高中部校园校舍,完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等硬件设施,学生总数由10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而在“人的发展上”,学校特级教师从无到有,一共培养了6名。从2000年起,厦门六中高考成绩年年刷新历史纪录。

2006年8月,周君力开始担任百年老校厦门一中的校长。此时,一中无论是学科竞赛、管理团队素质,还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校的综合实力等,都已处在省内一流水平。于是,他从办学理念上进行再创新,确立了“人文·创新”的办学思路和“为发展而教育”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并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发展”,再通过“教师发展”最后推动“学校发展”。

综合手段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力,不是啃书本啃出来的,而是用综合手段‘熏’出来的。”周君力说。“多”和“综合”是厦门一中在育人过程中经常被强调的,主要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高中生学理财知识、学风水、学美食制作、学科学养生等,这些都是厦门一中看似“奇葩”的校本课程。但周君力认为,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人的发展需求是多样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校必须给出多样的学习内容。为此,学校开发出了十类180多门“人文·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厦门环境与人文、厦门科技与产业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外聘教师上推理课、模拟联合国,搞美式辩论赛、夕言诗社、太空城市设计社、高尔夫球社、网球社等社团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3年至少修满3门校本课程。家长们对此非常认可。

学校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有四个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即生物与环境科学教育基地、科技发明示范基地、航模基地、机器人工作室。

生物与环境科学基地面积有900多平方米,有PCR仪、蛋白质分析仪等科研设备。迄今为止,该基地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已达408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6项。

科技发明基地的学生发明迄今已获24枚国际发明展奖牌、68枚国家级奖牌。它以科技创新金牌教练黄建通老师领衔,面向所有学生,不设门槛要求。学生在这里收获创造的快乐,学校每年举行“发明和制作”竞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展示。2019年9月,致力于创客教育的厦门一中五大创新实验室(开源硬件、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优秀的科创团队和高校教师领衔指导。

航模基地开设有航海模型、航空模型、车辆模型、建筑模型等项目,学生在这里开展设计、规划、组装、试飞、试航等活动,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基地创建仅7年,已取得国际比赛2金2银1铜、国家级比赛142个一等奖的优秀成绩,总共有国家级奖励312项、省级奖励256项、市级奖励494项,多名学生获得模型类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多元环境启蒙学生成长

“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周君力说。

学校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制定全员德育管理办法,提出所有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同时,把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教育作为德育的具体内容,强调让家长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寒暑假会请家长带领自家的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去参加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也成为学校立体德育的平台。学校有近百个学生社团,社团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处理冲突,学会多元包容、尊重关怀,促成学生正义、责任等公民素养的养成。2017年11月,学校的“太空城市设计”社团参加“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中国赛区”比赛获得冠军。厦门一中“模拟联合国协会”已成立8年。2018年寒假期间,学校派出3名高一学生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学生孙宁宁被授予级别最高的“最佳外交奖(Diplomacy Award)”荣誉。2018年2月,第44届哈佛全国辩论联赛在美国举行,赛事吸引全球2500名选手参加。来自厦门一中“美辩社”的徐闻和林泓芃,在众多英语母语辩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国际组16强。

学校还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德育工作。2018年9月起,学校与名牌大学合作,开展了“思想点亮未来”公益讲座活动,邀请知名高校院士、教授、专家、学者讲学,主题涉及科技、创新、励志、人生规划等。目前,已开讲88场,学生和家长受众已有5000余人。

今年疫情初期,厦门一中“薪火相传·爱心接力”社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海内外医疗产品与生产厂商,为疫区医院送去大批紧缺的防疫物资。“学习强国”平台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

多元化的环境,让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书桌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抬起头来,以更加宽容而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教师发展决定学校发展

“几乎每年,都有我们的干部被任命为其他学校的校级领导。最近十年来,加起来有十多人。”周君力说。现在,厦门一中已成为厦门校长的“黄埔军校”

除了培养干部,厦门一中也培养了诸如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等一批名师,其中一人还被确定为福建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一中努力做到精雕细刻。学校教研室主任钟斌介绍,即将入职的老师还没毕业时,学校就给他们制定培训计划,他们与学校一签订就业协议,就开始接受培训。学校会给他们指定“师傅”,让他们在毕业实习季,就来一中听课、试讲,并学会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时还会派出专人指导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眼下,暑假还没有到,但厦门一中教研室已经为今年新入职的教师制定好了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班主任工作常规、教师工作职业认同、师德行为规范须知、新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等,甚至还对校园安全常识、教师着装也进行了细致的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既有教学的师傅,也有当班主任的师傅。这些具体而细致的训练,让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没几年后就能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厦门一中数学教师李寅童,最近获得了全省教师技能大赛高中组数学第一名,他背后却有一个“教练团队”,其中包括数学教研组原组长肖文辉,和周翔、曾灿波、徐小平等前几届的获奖选手。“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手把手地教我,一个细节又一个细节地反复练习,我才能获奖。”李寅童说。教师在业务上互帮互学,大家互相进步,共同成长,在厦门一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一种文化。

现在,厦门一中每年都定期组织多场次的班主任明德读书会和“厦一智会”读书沙龙活动。学校还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争做专家型教师。目前,学校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有近10项。周君力本人作为专家,也受福建省教育厅、省教育学院、市教育局委托,多次参与骨干校长的培训。2019年末,厦门实行校长职级制,周君力成为首批6名特级校长之一。“从当校长,到成为校长的老师,只是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好校长,办出更多的好学校。”他说。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周君力:人人发展学校才发展

中国教育报 熊杰

2020-06-24 13:54

分割线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周君力:人人发展学校才发展

中国教育报 熊杰

2020-06-24 13:54

分割线

...

校长周君力在进行家访。陈毅敏 供图    如果每名师生都有发展,都刻苦,都上进,学校还有什么理由发展不好?

——周君力

小档案:

周君力,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人大代表。曾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劳动者”等荣誉,是福建省名校长(首批)、优秀校长和厦门市特级校长(首批)。

从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下文简称“厦门六中”)到第一中学(下文简称“厦门一中”),周君力当了20多年校长。他说:“当校长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人,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二是立业,营造一种文化,建好一套制度,带好一支队伍,让教师发展好,让学校发展好。当人人觉得有奔头,学校怎么会发展不好?”

创造创新为发展而教育

“学校里每一个级别的职务我都干过。”周君力说。1980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接着先后担任班主任、年段长、政教处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不同岗位工作,于2000年1月成为厦门六中校长。

1998年,厦门六中刚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此时,学校办学基础还较薄弱,没有好的生源,发展动力不足。周君力选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展了“创造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使六中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成为厦门一所名校。

刚刚进入新千年时,六中的高中和初中还在同一个校区办学,了解到市民对优质高中资源的需求强烈,经充分准备,周君力提出六中与厦门东渡中学合并,随后成为厦门第一个提出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思路的校长,并于2003年使之得以实施。2004年,学校以较高分数通过市级验收,成为厦门第一所市级示范高中。

高中初中分离办学后,周君力提出打造“明天的学校”的目标,短短几年,厦门六中征地扩建高中部校园校舍,完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等硬件设施,学生总数由10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而在“人的发展上”,学校特级教师从无到有,一共培养了6名。从2000年起,厦门六中高考成绩年年刷新历史纪录。

2006年8月,周君力开始担任百年老校厦门一中的校长。此时,一中无论是学科竞赛、管理团队素质,还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校的综合实力等,都已处在省内一流水平。于是,他从办学理念上进行再创新,确立了“人文·创新”的办学思路和“为发展而教育”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并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发展”,再通过“教师发展”最后推动“学校发展”。

综合手段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力,不是啃书本啃出来的,而是用综合手段‘熏’出来的。”周君力说。“多”和“综合”是厦门一中在育人过程中经常被强调的,主要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高中生学理财知识、学风水、学美食制作、学科学养生等,这些都是厦门一中看似“奇葩”的校本课程。但周君力认为,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人的发展需求是多样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校必须给出多样的学习内容。为此,学校开发出了十类180多门“人文·创新”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厦门环境与人文、厦门科技与产业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外聘教师上推理课、模拟联合国,搞美式辩论赛、夕言诗社、太空城市设计社、高尔夫球社、网球社等社团课程。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3年至少修满3门校本课程。家长们对此非常认可。

学校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有四个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即生物与环境科学教育基地、科技发明示范基地、航模基地、机器人工作室。

生物与环境科学基地面积有900多平方米,有PCR仪、蛋白质分析仪等科研设备。迄今为止,该基地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已达408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6项。

科技发明基地的学生发明迄今已获24枚国际发明展奖牌、68枚国家级奖牌。它以科技创新金牌教练黄建通老师领衔,面向所有学生,不设门槛要求。学生在这里收获创造的快乐,学校每年举行“发明和制作”竞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展示。2019年9月,致力于创客教育的厦门一中五大创新实验室(开源硬件、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优秀的科创团队和高校教师领衔指导。

航模基地开设有航海模型、航空模型、车辆模型、建筑模型等项目,学生在这里开展设计、规划、组装、试飞、试航等活动,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基地创建仅7年,已取得国际比赛2金2银1铜、国家级比赛142个一等奖的优秀成绩,总共有国家级奖励312项、省级奖励256项、市级奖励494项,多名学生获得模型类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多元环境启蒙学生成长

“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周君力说。

学校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制定全员德育管理办法,提出所有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同时,把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教育作为德育的具体内容,强调让家长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寒暑假会请家长带领自家的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去参加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也成为学校立体德育的平台。学校有近百个学生社团,社团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处理冲突,学会多元包容、尊重关怀,促成学生正义、责任等公民素养的养成。2017年11月,学校的“太空城市设计”社团参加“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中国赛区”比赛获得冠军。厦门一中“模拟联合国协会”已成立8年。2018年寒假期间,学校派出3名高一学生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学生孙宁宁被授予级别最高的“最佳外交奖(Diplomacy Award)”荣誉。2018年2月,第44届哈佛全国辩论联赛在美国举行,赛事吸引全球2500名选手参加。来自厦门一中“美辩社”的徐闻和林泓芃,在众多英语母语辩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国际组16强。

学校还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德育工作。2018年9月起,学校与名牌大学合作,开展了“思想点亮未来”公益讲座活动,邀请知名高校院士、教授、专家、学者讲学,主题涉及科技、创新、励志、人生规划等。目前,已开讲88场,学生和家长受众已有5000余人。

今年疫情初期,厦门一中“薪火相传·爱心接力”社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海内外医疗产品与生产厂商,为疫区医院送去大批紧缺的防疫物资。“学习强国”平台专门就此事进行了报道。

多元化的环境,让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书桌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抬起头来,以更加宽容而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教师发展决定学校发展

“几乎每年,都有我们的干部被任命为其他学校的校级领导。最近十年来,加起来有十多人。”周君力说。现在,厦门一中已成为厦门校长的“黄埔军校”

除了培养干部,厦门一中也培养了诸如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等一批名师,其中一人还被确定为福建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一中努力做到精雕细刻。学校教研室主任钟斌介绍,即将入职的老师还没毕业时,学校就给他们制定培训计划,他们与学校一签订就业协议,就开始接受培训。学校会给他们指定“师傅”,让他们在毕业实习季,就来一中听课、试讲,并学会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时还会派出专人指导他们撰写毕业论文。眼下,暑假还没有到,但厦门一中教研室已经为今年新入职的教师制定好了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班主任工作常规、教师工作职业认同、师德行为规范须知、新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等,甚至还对校园安全常识、教师着装也进行了细致的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既有教学的师傅,也有当班主任的师傅。这些具体而细致的训练,让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没几年后就能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厦门一中数学教师李寅童,最近获得了全省教师技能大赛高中组数学第一名,他背后却有一个“教练团队”,其中包括数学教研组原组长肖文辉,和周翔、曾灿波、徐小平等前几届的获奖选手。“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手把手地教我,一个细节又一个细节地反复练习,我才能获奖。”李寅童说。教师在业务上互帮互学,大家互相进步,共同成长,在厦门一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一种文化。

现在,厦门一中每年都定期组织多场次的班主任明德读书会和“厦一智会”读书沙龙活动。学校还引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争做专家型教师。目前,学校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有近10项。周君力本人作为专家,也受福建省教育厅、省教育学院、市教育局委托,多次参与骨干校长的培训。2019年末,厦门实行校长职级制,周君力成为首批6名特级校长之一。“从当校长,到成为校长的老师,只是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好校长,办出更多的好学校。”他说。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周君力:人人发展学校才发展

-

分割线

责编: 杨文轶

审核: 杨文轶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