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上海建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教育报 仲立新 任朝霞

2020-11-06 10:00

分割线

20年,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能够成长为英俊青年;20年,一块荒田也可以变为立德树人的美丽校园。

新世纪的第一个20年,在上海浦江之滨,有一所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乘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发展壮大,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锐意创新。从康桥到临港,滴水湖畔的800亩沃土上有了2万余名学生的精神家园,自贸区新片区的智能制造发展有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这就是上海建桥学院。

感恩回报,夯实育人的桥基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温州企业家周星增的心。

变卖了所有的工厂、设备,带着母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大学”的期望,周星增义无反顾地来到上海康桥,买地建楼准备办一所大学。第二年9月,上海建桥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从“民办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到“上海建桥学院”,从“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到“以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再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建校20年,建桥人用一路奔跑的姿势撑起了一所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董事长周星增看来,学校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而该校的文化核心就是“感恩、回报、爱心、责任”。

“社会除了需要钱学森这样的精英人才,还需要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雷锋式’劳动者,这正是学校为之努力的方向。”2004年起,周星增提出在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竖雷锋像、建雷锋馆、设立雷锋奖章,编写校本德育教材,制定“四年一贯制”学雷锋德育实践体系……10多年的坚守与深化,“平凡善者,从我做起”的雷锋精神逐步融入了师生的精神血脉。

2019年12月,学校建立系统介绍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国政馆。开馆首日,机电专业大二学生秦译一大早就约了同学自发参观,“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学习国政知识,内心很受触动。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更需要给自己的未来发展装好‘中国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始至终都是学校的使命。“民办高校必须建立党组织,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周星增坚持认为。

《上海建桥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党委书记为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1位董事会成员中有9人为党员。

爱心责任,撑起办学的桥柱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业基础普遍较弱,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怎样提升?从首届新生开始,上海建桥学院就从没避讳过这个问题。

“与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在学业上相对落后,其原因无非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但他们可塑性强,我们有办法帮孩子们提升。”该校教务处原处长朱海麟说。

教务处认真分析后发现,新生最薄弱的基础课是数学与英语。于是,学校决定,为学生免费补课。

在基础设施还未完全建好的情况下,学校租设了3个教学点,聘请专业师资,免费为新生补课。第二年,新生提前报到,继续组织免费补课……

2006年,建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学生工科类和经管类专业新生参加全市高等数学期终统测,平均成绩竟然位列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的最后一名。

“倒数第一!”如一阵轰雷敲打着教师们的心。痛定思痛,教师们一一排摸,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基础,查找问题,积极寻找合适教材,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老师端上来的‘菜’,学生愿不愿吃、爱不爱吃,关键看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方式方法。”为了寻找适合的英语读本,外国语学院教师李雷在上海书城一站就是半天。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了教师共同的信念。不少教师下课了继续留在教室答疑,还有的晚上留校或者住在学校招待所,以便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教务处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教学和考试管理制度,督促教学质量提升。

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2014年,学校启动“卓越建桥计划”,正式开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聚焦质量提升。

“质量文化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推动学校建立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校长朱瑞庭说。

创新治理,拓宽人才培养的桥面

如何发挥民办院校特色,激发办学活力?朱瑞庭的答案是:开拓创新、规范运行,为学生、社会、家长、校友、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治理提供空间。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学校为每名辅导员免费提供生活设施齐全的教工宿舍,水电费全免还发放住校津贴。这样的“大手笔”让人事处原处长沈龙娣很是感慨:“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灵活高效,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完全是根据生源特点与管理要求设计的。”

“学校发展要走的路很长,但是脚总比路更长。”20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修订学校章程,规范管理制度,界定管理职责,初步形成了“董事会领导、党政协同、校长负责、改革创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开放办学”的治理体系。

2015年,学校整体迁入临港新校区,依托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发展新契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助推器”。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坚持贴近社会需求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城融合,与政府、企业携手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

2019年,学校响应《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深化学前教育实践指导、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新建学前教育系。专业设立之初便与临港地区17家幼儿园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男生优先”的招生原则还专门回应了学前教育加强男幼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2020年,学校主动出击,联合临港集团共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积极探索产教城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新片区人才培养需求,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着力构建以“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门办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仲立新 中国教育报记者 任朝霞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6日第2版

责编: 赵彩侠

审核: 赵彩侠

上海建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教育报 仲立新 任朝霞

2020-11-06 10:00

分割线

责编: 赵彩侠

审核: 赵彩侠

上海建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教育报 仲立新 任朝霞

2020-11-06 10:00

分割线

20年,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能够成长为英俊青年;20年,一块荒田也可以变为立德树人的美丽校园。

新世纪的第一个20年,在上海浦江之滨,有一所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乘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发展壮大,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锐意创新。从康桥到临港,滴水湖畔的800亩沃土上有了2万余名学生的精神家园,自贸区新片区的智能制造发展有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这就是上海建桥学院。

感恩回报,夯实育人的桥基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温州企业家周星增的心。

变卖了所有的工厂、设备,带着母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大学”的期望,周星增义无反顾地来到上海康桥,买地建楼准备办一所大学。第二年9月,上海建桥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从“民办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到“上海建桥学院”,从“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到“以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再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建校20年,建桥人用一路奔跑的姿势撑起了一所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董事长周星增看来,学校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而该校的文化核心就是“感恩、回报、爱心、责任”。

“社会除了需要钱学森这样的精英人才,还需要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雷锋式’劳动者,这正是学校为之努力的方向。”2004年起,周星增提出在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竖雷锋像、建雷锋馆、设立雷锋奖章,编写校本德育教材,制定“四年一贯制”学雷锋德育实践体系……10多年的坚守与深化,“平凡善者,从我做起”的雷锋精神逐步融入了师生的精神血脉。

2019年12月,学校建立系统介绍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国政馆。开馆首日,机电专业大二学生秦译一大早就约了同学自发参观,“第一次如此系统地学习国政知识,内心很受触动。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更需要给自己的未来发展装好‘中国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始至终都是学校的使命。“民办高校必须建立党组织,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周星增坚持认为。

《上海建桥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党委书记为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1位董事会成员中有9人为党员。

爱心责任,撑起办学的桥柱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业基础普遍较弱,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怎样提升?从首届新生开始,上海建桥学院就从没避讳过这个问题。

“与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在学业上相对落后,其原因无非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但他们可塑性强,我们有办法帮孩子们提升。”该校教务处原处长朱海麟说。

教务处认真分析后发现,新生最薄弱的基础课是数学与英语。于是,学校决定,为学生免费补课。

在基础设施还未完全建好的情况下,学校租设了3个教学点,聘请专业师资,免费为新生补课。第二年,新生提前报到,继续组织免费补课……

2006年,建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第一届本科生,学生工科类和经管类专业新生参加全市高等数学期终统测,平均成绩竟然位列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的最后一名。

“倒数第一!”如一阵轰雷敲打着教师们的心。痛定思痛,教师们一一排摸,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基础,查找问题,积极寻找合适教材,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老师端上来的‘菜’,学生愿不愿吃、爱不爱吃,关键看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方式方法。”为了寻找适合的英语读本,外国语学院教师李雷在上海书城一站就是半天。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了教师共同的信念。不少教师下课了继续留在教室答疑,还有的晚上留校或者住在学校招待所,以便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教务处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教学和考试管理制度,督促教学质量提升。

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2014年,学校启动“卓越建桥计划”,正式开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聚焦质量提升。

“质量文化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推动学校建立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校长朱瑞庭说。

创新治理,拓宽人才培养的桥面

如何发挥民办院校特色,激发办学活力?朱瑞庭的答案是:开拓创新、规范运行,为学生、社会、家长、校友、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治理提供空间。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学校为每名辅导员免费提供生活设施齐全的教工宿舍,水电费全免还发放住校津贴。这样的“大手笔”让人事处原处长沈龙娣很是感慨:“学校的分配激励机制灵活高效,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完全是根据生源特点与管理要求设计的。”

“学校发展要走的路很长,但是脚总比路更长。”20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修订学校章程,规范管理制度,界定管理职责,初步形成了“董事会领导、党政协同、校长负责、改革创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开放办学”的治理体系。

2015年,学校整体迁入临港新校区,依托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发展新契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助推器”。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坚持贴近社会需求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城融合,与政府、企业携手打造协同育人新机制。

2019年,学校响应《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深化学前教育实践指导、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要求,新建学前教育系。专业设立之初便与临港地区17家幼儿园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男生优先”的招生原则还专门回应了学前教育加强男幼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2020年,学校主动出击,联合临港集团共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积极探索产教城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新片区人才培养需求,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着力构建以“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门办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仲立新 中国教育报记者 任朝霞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6日第2版

责编: 赵彩侠

审核: 赵彩侠

上海建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之路越走越宽

-

分割线

责编: 赵彩侠

审核: 赵彩侠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