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教育如何助力“黔货出山”?教育界驻村书记“云聊”政协委员 | 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4:57

分割线

及至小满

一场夜雨过后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

宰养村的食用菌大棚里,

盛夏到来前的最后一季蘑菇正在采摘。

“气温超过28度,就不适合蘑菇生长了。”

对于食用菌培育,

从江县教科局派驻宰养村的

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梁新源,

已经算得上半个行家了。

临近正午


忙碌了一早的他
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
开启远程连线
向专家取经。


屏幕的另一端是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杨德才教授。

 

梁书记聊了大山深处的哪些事儿?

专家又支了什么妙招?

赶快一起来听一听!

杨教授好,我们宰养村三面环山,海拔860米,属高坡平地。村民974人,均为侗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目前村子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48人。“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我们驻村工作队意识到,要想真正脱贫不返贫,还得发展产业。


目前,我们村有100亩土地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建成了100亩香椿产业基地、50亩海花草示范基地、50亩辣椒基地。


但是在产业扶贫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村民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这直接影响到了扶贫的成效。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只会种田,缺乏新技术、新技能。二是脱贫资源的匮乏。宰养村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我们首先要通过教育把农民的素质提高,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还需要把农民转移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到外面学到一些技术,然后他们觉得发展比较好之后,就可以把技术带回来,从而来帮助当地的发展。

您说得对!在我们村,由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生产经营的能力也较差,致贫原因80%是缺技术。产业引进来了,一些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却跟不上。这个问题该咋解决?

提升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需要多方力量介入。像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以及我国多所农业大学,这些高校本身是有很多技术和人才的,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


还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推进大公司和龙头企业的资本进入。我曾带团队到贵州的丹寨县去调研,丹寨的万达小镇就是外部资本引入的代表。它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开业以后,仅用半年,丹寨万达小镇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特别靠前的单个景区。

在销路上,我们这里比较偏远,一些扶贫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政府,很难完全市场化,这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要跟上,让本地的人和产品出得去,同时要让外面的人进得来。


二是要做品质、做品牌。消费扶贫拼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品质和品牌,这也是未来扶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产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偏远地区,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可能没法走出大山,没法让更多人知道、当下出现了一些直播带货等电商助农新模式,“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与农产品的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我们宰养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村民全部为少数民族侗族,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里还有国务院命名重点保护的高仟鼓楼,宰养村还是全县十个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村落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准备发展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旅游,杨教授,您有啥好的想法没?

旅游实际上也是产业,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旅游来让一个地方脱贫致富,这样的案例在全国也有很多。这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今天看了一下地图,从江县是在贵广高铁边上,那么贵广高铁的通车应该能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很大便利。目前来看,从江下面的县城公路等也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件设施做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造特色,深挖当地旅游业的产业价值了。


我们一定要把侗族文化,把它的底蕴挖掘出来,同时要宣传出去。要把侗族的文化和故事告诉外面世界,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然后被这里的文化特色吸引过来,这一步非常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们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元,进行河道河床整治、太阳能路灯安装、传统村落广场建设等,村子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但是,我在向村民宣传发展旅游产业时,有一些村民依旧不为所动,觉得发展旅游离自己很遥远,缺乏热情,对此,我该咋办呢?

在发展旅游产业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饭碗”,是促使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抓手。


前几年我去广西调研,广西的大兴县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当地的特色是壮族文化,他们把那些农村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发动起来,把庄子里的文化以一种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说,我们的村民一定要积极配合,旅游业发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然后才会慢慢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和长远打算。


夜幕四合

群山向远方绵延

听着悠扬的侗族大歌

看着蘑菇、朝天辣等

一批批“黔货”出山

梁新源带领村民

走脱贫致富大路的信念

愈来愈坚定

……

更多精彩连线

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融媒云访谈

驻村书记对话代表委员”

总策划 | 周飞

总统筹 | 蔡继乐

新媒体统筹 | 俞水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柴葳 于珍 周子涵 景应忠


制片 | 柴葳

统筹 | 柴葳

编导 | 周子涵 柴葳

撰稿 | 于珍

主持 | 柴葳

剪辑 | 周子涵

字幕 | 周子涵

包装 | 周子涵

直播 | 赵利 贾蒙 武冰洁


特别鸣谢:贵州省教育厅支持保障从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专班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本文编辑 | 周子涵

责任编辑 | 李心卓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教育如何助力“黔货出山”?教育界驻村书记“云聊”政协委员 | 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4:57

分割线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教育如何助力“黔货出山”?教育界驻村书记“云聊”政协委员 | 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4:57

分割线

及至小满

一场夜雨过后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

宰养村的食用菌大棚里,

盛夏到来前的最后一季蘑菇正在采摘。

“气温超过28度,就不适合蘑菇生长了。”

对于食用菌培育,

从江县教科局派驻宰养村的

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梁新源,

已经算得上半个行家了。

临近正午


忙碌了一早的他
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
开启远程连线
向专家取经。


屏幕的另一端是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杨德才教授。

 

梁书记聊了大山深处的哪些事儿?

专家又支了什么妙招?

赶快一起来听一听!

杨教授好,我们宰养村三面环山,海拔860米,属高坡平地。村民974人,均为侗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目前村子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48人。“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我们驻村工作队意识到,要想真正脱贫不返贫,还得发展产业。


目前,我们村有100亩土地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建成了100亩香椿产业基地、50亩海花草示范基地、50亩辣椒基地。


但是在产业扶贫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村民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这直接影响到了扶贫的成效。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只会种田,缺乏新技术、新技能。二是脱贫资源的匮乏。宰养村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我们首先要通过教育把农民的素质提高,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还需要把农民转移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到外面学到一些技术,然后他们觉得发展比较好之后,就可以把技术带回来,从而来帮助当地的发展。

您说得对!在我们村,由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生产经营的能力也较差,致贫原因80%是缺技术。产业引进来了,一些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却跟不上。这个问题该咋解决?

提升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需要多方力量介入。像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以及我国多所农业大学,这些高校本身是有很多技术和人才的,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


还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推进大公司和龙头企业的资本进入。我曾带团队到贵州的丹寨县去调研,丹寨的万达小镇就是外部资本引入的代表。它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开业以后,仅用半年,丹寨万达小镇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特别靠前的单个景区。

在销路上,我们这里比较偏远,一些扶贫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政府,很难完全市场化,这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要跟上,让本地的人和产品出得去,同时要让外面的人进得来。


二是要做品质、做品牌。消费扶贫拼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品质和品牌,这也是未来扶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产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偏远地区,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可能没法走出大山,没法让更多人知道、当下出现了一些直播带货等电商助农新模式,“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与农产品的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我们宰养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村民全部为少数民族侗族,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里还有国务院命名重点保护的高仟鼓楼,宰养村还是全县十个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村落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准备发展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旅游,杨教授,您有啥好的想法没?

旅游实际上也是产业,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旅游来让一个地方脱贫致富,这样的案例在全国也有很多。这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今天看了一下地图,从江县是在贵广高铁边上,那么贵广高铁的通车应该能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很大便利。目前来看,从江下面的县城公路等也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件设施做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造特色,深挖当地旅游业的产业价值了。


我们一定要把侗族文化,把它的底蕴挖掘出来,同时要宣传出去。要把侗族的文化和故事告诉外面世界,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然后被这里的文化特色吸引过来,这一步非常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们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元,进行河道河床整治、太阳能路灯安装、传统村落广场建设等,村子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但是,我在向村民宣传发展旅游产业时,有一些村民依旧不为所动,觉得发展旅游离自己很遥远,缺乏热情,对此,我该咋办呢?

在发展旅游产业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饭碗”,是促使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抓手。


前几年我去广西调研,广西的大兴县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当地的特色是壮族文化,他们把那些农村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发动起来,把庄子里的文化以一种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说,我们的村民一定要积极配合,旅游业发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然后才会慢慢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和长远打算。


夜幕四合

群山向远方绵延

听着悠扬的侗族大歌

看着蘑菇、朝天辣等

一批批“黔货”出山

梁新源带领村民

走脱贫致富大路的信念

愈来愈坚定

……

更多精彩连线

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融媒云访谈

驻村书记对话代表委员”

总策划 | 周飞

总统筹 | 蔡继乐

新媒体统筹 | 俞水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柴葳 于珍 周子涵 景应忠


制片 | 柴葳

统筹 | 柴葳

编导 | 周子涵 柴葳

撰稿 | 于珍

主持 | 柴葳

剪辑 | 周子涵

字幕 | 周子涵

包装 | 周子涵

直播 | 赵利 贾蒙 武冰洁


特别鸣谢:贵州省教育厅支持保障从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专班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本文编辑 | 周子涵

责任编辑 | 李心卓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