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录教育每一天
打开客户端

神操作!高校驻村书记牛棚里“云聊”政协委员|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2:36

分割线

在甘肃临夏下庄村

有一位牛棚里开直播的第一书记——

兰州理工大学派驻下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化希青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怎么让农民兄弟们

从“靠运气吃饭”

变成“凭实力致富”

是化书记最关心的事。

于是他在牛棚里,

支起板凳,打开手机,

开启远程连线,

向专家取经。

屏幕另一端的是

全国政协委员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柴强教授。

化书记聊了下庄村的哪些故事?

专家又支了什么秒招?

赶快一起来听听!

柴校长好!我们下庄村下辖 8个社、369户1888人,村民均为东乡族。海拔高,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村民生活主要靠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养殖牛羊以及农闲时外出务工,其中马铃薯是村民的主食,玉米则主要用作牛羊的饲料。

通过前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我们全村家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所有成员四季有衣换,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截至2019 年底,下庄村脱贫 149户838人,未脱贫5户22人。

不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知道,现有产业只能保障“不愁吃、不愁穿”,要想走上致富路,还是要靠发展产业。柴校长能不能为下庄村提供一些产业扶贫的思路?

下庄村海拔在 1800 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热量相对较少,降雨不足,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碎片化,从事农业的难度本来就比较大,想要发展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更是难上加难。

这种条件下, 如果想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必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据我了解,东乡的养羊业比较发达,“东乡贡羊”的品牌如果能做大做强,完全有可能拉动东乡特色农业发展。

再比如,你刚才提到乡亲们把马铃薯当作主要粮食作物,自给自足,这种非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可以考虑借鉴周边定西的经验,种植专用品种,拓展加工链,做成炸薯条、炸薯片。

下庄村的土地相对平坦,有 1800多亩平地,村旁还有一条河,水源充足。我们驻村工作队也在思考,能不能建一些蔬菜大棚,您觉得这个思路可行吗?

你刚才提的这个方案,硬件建设和品种选择技术上都问题不大。但是当地人对于蔬菜的接受程度较低,高成本生产蔬菜后,销售渠道怎样保证呢? 这个需要做充分调研。

我们和兰州理工大学后勤部门沟通过,可以与学校食堂合作,开展消费扶贫,把东乡的蔬菜端上兰理人的餐桌。您觉得这个模式可行吗?

这个思路不错!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把贫困地区生产的蔬菜供应到高校食堂,正是我们高校驻村工作队的优势。下庄村可以瞄准学校食堂的常见菜品,种茄子、西红柿和辣椒等大众蔬菜,这些作物的种植技术都很成熟。

我们村民主要是在川区生活,柴校长您给支支招,川区种什么好?我看天水种的苹果挺好,我们也种点儿苹果行吗?

苹果和梨这类水果,周边其他地区已经打出了品牌,抢占了市场,比如静宁、天水苹果在全国都很有名,你们如果去种植,无论从规模、品牌都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我认为,以你们村 1000 多亩平整耕地的条件,种植特色蔬菜倒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方向。你看,蔬菜的需求量一年四季都有,刚才提到的高海拔、热量低、健康的土壤,都是种植“高原夏菜”的有利条件。你们可以错峰生产,获得反季节生产的效益。

我们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民还是希望把土地拿在自己手里。有的村民就表示,除非有龙头企业参与进来,保障销路,农民给企业打工、企业按时发工资,这样他们才放心参与进来。柴校长,您看我们是不是需要引入龙头企业?

面对这种困难,我们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很多地区,农业生产者主力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吃穿用都要来自这些耕地。如果有组织能给他们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这些农民应该是愿意参与进来的。

你刚才提到引进一些龙头企业,这个的确可以尝试,但是从现有案例来看,引进外地龙头企业的效果不一定很好。这些外来企业往往对当地风俗习惯了解不够。倒不如大家合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发动一些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可行性更高。

一到冬天,工厂停产、建筑工地停工,我们村外出务工的兄弟返乡后,就三三两两聚在一块,要等天气转暖后才能外出务工。如果能把这两三个月时间利用起来,为农民兄弟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就好了!

政府和高校主导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有限。因为这类培训的理论性强,实践操作环节弱,但农业生产者最需要提升的恰恰就是实操能力。

我建议借助当地一些成规模的企业为农民提供实操技能培训,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主导的理论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源自生产,用于生产,更接地气,农民学习的主动性会更高。

东乡的教育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我们下庄村30岁以上的多数是小学文化,50 岁以上的基本上就是文盲了。许多东乡族村民平时就讲本族语言,普通话说得不太好。柴校长,开展普通话培训这方面,您有什么妙招吗?

你说的困难我能理解。对年龄大一些的人来说,培训普通话确实比较难了。所以普通话的培训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教好孩子们的普通话。

另外,尽可能带山里的孩子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当他们发现不会普通话和大山外面的人没法交流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自然就会好做许多了。

化书记的直播初体验,

在哞哞声中结束了。


更多精彩连线

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融媒云访谈

驻村书记对话代表委员”


抖音、快手、央视频、

百家号、头条号等多平台

关注“中国教育报”

我们不见不散!

总策划 | 周飞

总统筹 | 蔡继乐 

新媒体统筹 | 俞水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苏令 尹晓军 冲碑忠 林焕新 单艺伟 郑芃生 高众 任赫

制片 | 苏令

统筹 | 尹晓军

编导 | 单艺伟 任赫

主持 | 高众

剪辑 | 任赫 单艺伟

字幕 | 张洁 单艺伟

包装 | 任赫

直播 | 赵利 贾蒙 武冰洁 任赫

特别鸣谢:甘肃省教育厅扶贫办 甘肃教育社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神操作!高校驻村书记牛棚里“云聊”政协委员|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2:36

分割线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神操作!高校驻村书记牛棚里“云聊”政协委员|融媒云访谈

中国教育报微信

2020-05-26 12:36

分割线

在甘肃临夏下庄村

有一位牛棚里开直播的第一书记——

兰州理工大学派驻下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化希青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怎么让农民兄弟们

从“靠运气吃饭”

变成“凭实力致富”

是化书记最关心的事。

于是他在牛棚里,

支起板凳,打开手机,

开启远程连线,

向专家取经。

屏幕另一端的是

全国政协委员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柴强教授。

化书记聊了下庄村的哪些故事?

专家又支了什么秒招?

赶快一起来听听!

柴校长好!我们下庄村下辖 8个社、369户1888人,村民均为东乡族。海拔高,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村民生活主要靠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养殖牛羊以及农闲时外出务工,其中马铃薯是村民的主食,玉米则主要用作牛羊的饲料。

通过前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我们全村家家有余粮或有钱购粮,所有成员四季有衣换,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截至2019 年底,下庄村脱贫 149户838人,未脱贫5户22人。

不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知道,现有产业只能保障“不愁吃、不愁穿”,要想走上致富路,还是要靠发展产业。柴校长能不能为下庄村提供一些产业扶贫的思路?

下庄村海拔在 1800 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热量相对较少,降雨不足,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碎片化,从事农业的难度本来就比较大,想要发展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更是难上加难。

这种条件下, 如果想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必须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据我了解,东乡的养羊业比较发达,“东乡贡羊”的品牌如果能做大做强,完全有可能拉动东乡特色农业发展。

再比如,你刚才提到乡亲们把马铃薯当作主要粮食作物,自给自足,这种非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可以考虑借鉴周边定西的经验,种植专用品种,拓展加工链,做成炸薯条、炸薯片。

下庄村的土地相对平坦,有 1800多亩平地,村旁还有一条河,水源充足。我们驻村工作队也在思考,能不能建一些蔬菜大棚,您觉得这个思路可行吗?

你刚才提的这个方案,硬件建设和品种选择技术上都问题不大。但是当地人对于蔬菜的接受程度较低,高成本生产蔬菜后,销售渠道怎样保证呢? 这个需要做充分调研。

我们和兰州理工大学后勤部门沟通过,可以与学校食堂合作,开展消费扶贫,把东乡的蔬菜端上兰理人的餐桌。您觉得这个模式可行吗?

这个思路不错!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把贫困地区生产的蔬菜供应到高校食堂,正是我们高校驻村工作队的优势。下庄村可以瞄准学校食堂的常见菜品,种茄子、西红柿和辣椒等大众蔬菜,这些作物的种植技术都很成熟。

我们村民主要是在川区生活,柴校长您给支支招,川区种什么好?我看天水种的苹果挺好,我们也种点儿苹果行吗?

苹果和梨这类水果,周边其他地区已经打出了品牌,抢占了市场,比如静宁、天水苹果在全国都很有名,你们如果去种植,无论从规模、品牌都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我认为,以你们村 1000 多亩平整耕地的条件,种植特色蔬菜倒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方向。你看,蔬菜的需求量一年四季都有,刚才提到的高海拔、热量低、健康的土壤,都是种植“高原夏菜”的有利条件。你们可以错峰生产,获得反季节生产的效益。

我们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民还是希望把土地拿在自己手里。有的村民就表示,除非有龙头企业参与进来,保障销路,农民给企业打工、企业按时发工资,这样他们才放心参与进来。柴校长,您看我们是不是需要引入龙头企业?

面对这种困难,我们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很多地区,农业生产者主力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吃穿用都要来自这些耕地。如果有组织能给他们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这些农民应该是愿意参与进来的。

你刚才提到引进一些龙头企业,这个的确可以尝试,但是从现有案例来看,引进外地龙头企业的效果不一定很好。这些外来企业往往对当地风俗习惯了解不够。倒不如大家合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发动一些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可行性更高。

一到冬天,工厂停产、建筑工地停工,我们村外出务工的兄弟返乡后,就三三两两聚在一块,要等天气转暖后才能外出务工。如果能把这两三个月时间利用起来,为农民兄弟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就好了!

政府和高校主导的农民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有限。因为这类培训的理论性强,实践操作环节弱,但农业生产者最需要提升的恰恰就是实操能力。

我建议借助当地一些成规模的企业为农民提供实操技能培训,同时结合高校、政府主导的理论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源自生产,用于生产,更接地气,农民学习的主动性会更高。

东乡的教育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我们下庄村30岁以上的多数是小学文化,50 岁以上的基本上就是文盲了。许多东乡族村民平时就讲本族语言,普通话说得不太好。柴校长,开展普通话培训这方面,您有什么妙招吗?

你说的困难我能理解。对年龄大一些的人来说,培训普通话确实比较难了。所以普通话的培训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教好孩子们的普通话。

另外,尽可能带山里的孩子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当他们发现不会普通话和大山外面的人没法交流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自然就会好做许多了。

化书记的直播初体验,

在哞哞声中结束了。


更多精彩连线

敬请关注

“中国教育报融媒云访谈

驻村书记对话代表委员”


抖音、快手、央视频、

百家号、头条号等多平台

关注“中国教育报”

我们不见不散!

总策划 | 周飞

总统筹 | 蔡继乐 

新媒体统筹 | 俞水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苏令 尹晓军 冲碑忠 林焕新 单艺伟 郑芃生 高众 任赫

制片 | 苏令

统筹 | 尹晓军

编导 | 单艺伟 任赫

主持 | 高众

剪辑 | 任赫 单艺伟

字幕 | 张洁 单艺伟

包装 | 任赫

直播 | 赵利 贾蒙 武冰洁 任赫

特别鸣谢:甘肃省教育厅扶贫办 甘肃教育社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教育局



责编: 李澈

审核: 李澈

分割线 推荐阅读 分割线